和君玉捕蝗杂咏·其四原文
南北驱之既,东西长又多。
已知蠹人力,毋亦沴天和。
号令趋风雨,鞭笞畏网罗。
相看愁欲死,恐未及驩歌。
诗词问答
问:和君玉捕蝗杂咏·其四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问:和君玉捕蝗杂咏·其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和君玉捕蝗杂咏·其四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彭汝砺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砺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歌韵
2. 按:题与上《送君时》互倒。又,其四“南北驱之既”一首当属《和君玉捕蝗杂咏》,馀四首并属《送君时》。
参考注释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
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人力
(1) 可动用的劳动力;可动员的人员
人力资源
(2) 人的劳力;人的力量
爱惜人力物力
天和
(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号令
(1) 指挥部队军事行动的命令和指示的统称
以出号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愬军号令。——《资治通鉴·唐纪》
传号令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发布号令
(2) 传呼命令。古代以传叫之法发布命令,故称号令
号令召三老。——《史记·陈涉世家》
号令明肃。——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号令三军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鞭笞
用鞭子抽打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汉· 贾谊《过秦论》
网罗
(1) 捕捉鱼和禽兽的用具,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2) 多方面地搜求、招致
网罗人才
(3) 比喻法律,法网
相看
亲自观看(多用于相亲)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两日,以备人家相看。——《红楼梦》
未及
(1) 来不及
老师未及说完,下课铃响了
(2) 并未涉及
他所说的只是事,而未及你本人
精彩推荐:
- 咏秋日海棠一岁两回春到来,花也多成败。只为云庄秋,不避东君怪,因此上向西风特地开。前日彩云飞上天,又向深秋见。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恨燕莺期天样远。霜重物华摇落秋,惊见春如旧。一笑疏篱边,更比黄花瘦,刬地殢西风犹带酒。宋玉每逢秋叹嗟,见此应欢悦。恰被风只开,莫遣霜摧谢,有他那惜花人来到也。亭下拒霜花数丛,不与渠同梦。娇倚秋阴薄,瘦怯霜华重,几时盼得日迟迟春昼永?见一日绕观十数回,只恐花憔悴。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寂寞一枝三四花,弄色书窗下。为着沉香迷,梦见嵬坡怕,且潜身在居士家。花竹满亭高士居,常把春留住。赏罢芙蓉秋,又见胭脂露,这的是绰然亭绝妙处。睡起不禁霜月苦,篱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