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12-01 12:29:00
课文《散步》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文章评析】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lun6*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子。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教学建议】
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可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可贵的沉默》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铃声响了,开始上课。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知道!”孩
- 课文《望星空》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闪、眨、算、乘、箭、遥、遇、久、将、希”,认识爿字
- 课文《大家都说普通话》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风有风的话,鸟有鸟的话,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说话不能猜谜语,大家都
- 课文《华罗庚的故事》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一次,他发
- 课文《村景》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蔓生豆,藤结瓜,绿叶衬红花。山有色,水无沙,渔村傍农家。赏菊又观竹,煮酒再烹茶。
- 课文《没有快乐的波斯猫》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斯、决、温、窝、绵、糖、整
- 课文《啄木鸟和大树》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教材简说】《啄木鸟和大树》是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写大树自以为年轻力壮拒绝啄木鸟为
- 课文《爱什么颜色》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爱碧绿的颜色,因为——禾苗是碧绿的,小草是碧绿的,我生活在农村,连我的梦也是碧
- 课文《形声结合识汉字》出自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前言】《形声结合识汉字》语文出版社S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第一次识字写字专课。
- 课文《称象》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
- 课文《路旁的橡树》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
-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
- 课文《丁丁的研究报告》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放学了,丁丁一出校门就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快带我去图书馆,我要做研
- 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出自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 课文《燕子》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才下
- 课文《小燕子没说错》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有文明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2、培养学生把想说的事
- 课文《我是什么》出自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
- 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2.学会6个
-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共计37篇,其详细列表如下:第一单元1. 柳树醒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