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赏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2-06 19:26:30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jū),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创作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作为区区五十里小国之臣,唐雎在孤立无缘的危难情况下,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居然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是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qiang6*暴的鲜明个性。[6]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的原因,是矛盾的产生。
第二段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安陵君;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这是矛盾的发展。
第三段写秦王以武力恐吓唐雎,唐雎则针锋相对,并表示要与秦王同归于尽。这是矛盾的高潮。
第四段写秦王为唐雎折服,唐雎不辱使命。这是矛盾的结局。
简析: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qiang6*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丈人承蜩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在丈人承蜩本文中,主旨句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丈人承蜩文
- 窃糟文言文翻译《窃糟》出自《郁离子》。《郁离子》为元朝末年刘基弃官隐居时所作,文章短小,多为寓言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窃糟》文言文翻译,
- 狄青出奇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狄青出奇兵,讲述了沈括作品梦溪笔谈中,狄青在抗击西夏军的一次战役中,用“换旗法”“钲令法”轻松大胜敌军。下面
- 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nbs
- 周书原文:李延孙,伊川人也。祖伯扶,魏太和末,从征悬瓠有功,为汝南郡守。父长寿,性雄豪,有武艺。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孝昌中朝议
- 《陶侃惜谷》的古文翻译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
- 高中语文文言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烛
- 明史原文: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五岁而孤。举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
- 李愬谋袭蔡州。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
-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弱冠,第天启二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
- 《象祠记》文言文及翻译《象祠记》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
-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下面是小编分享
- 猿子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人不可逮。猎人以毒附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树,饮子。洒已,
-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强化语言积累议论文先来看杂志上的一则言论: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
- 《读书佐酒》文言文练习及答案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
- 一轴鼠画文言文练习题与解析一轴鼠画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
- 宋史种谔传文言文翻译《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史种谔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宋史·种谔传原文: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
-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
- 《列子·汤问》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
- 后汉书原文: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后辟大将 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除陈仓令,因病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