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孔子见齐景公》阅读答案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18:35:20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参考答案
10.D(谓:告诉,对……说)
11.B(介词,对,对于)
12.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蹴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是亦不可以已乎//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C.今说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孔子辞不受//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行道之人弗受//辍耕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古诗文名句(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对自己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家人表现出的不但不是同情,反而是“ &
-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又遣
-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荫松柏。 [译文] 像杜若草一样芳香,清心寡欲,饮石泉水,栖息于松柏树阴下。 [出自]&n
- 庄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 梁书原文: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
- 蜀先主庙文言文翻译导语:从全诗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两句写业衰,诗人咏诗怀古,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指出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
- 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要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
-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太宗罢朝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积累“始”“顾”等文言实词及“以”“为”等文言虚词2.翻译重点句子【教学流程】一.字音辨
- 浣溪沙·红桥①怀古和王阮亭韵纳兰性德无恙②年年汴水③流。一声水调④短亭⑤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⑥,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⑦路近⑧
- 高中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技巧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
-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导语:中
-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训练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明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七年丁母忧①,诏留视事。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
-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分析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下面是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欢迎参考阅读!掩耳盗铃:偷钟怕别人听
- 隋书原文: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
-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考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
- 《宋史·傅潜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
-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论语》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