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6-20 00:19:28
萧瑀,字时文。幼以教行闻。聚学属文,端正鲠亮。常修梵行,每与沙门难及苦空,必诣徽旨。常观刘孝标《辩命论》。恶其伤先王之教,迷性命之理,乃作《非辩命论》以释之。高祖定京城,武德元年,迁内史令。高祖乃委以心腹,凡诸政务,莫不关掌。高祖每临轩听政,必赐升御榻,呼之为萧郎。瑀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及太宗临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高祖常有敕而中书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瑀曰:“今皇墓初构,事涉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比每受一数,臣必勘审,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瑀见事有时偏驳,而特法稍深,颇为时议所少。房玄龄、杜如晦即新用事,疏瑀亲封伦,瑀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而辞旨寥落。太宗以玄龄等功高,由是忤旨,废于家。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太宗常谓瑀曰:“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瑀对曰:“臣观前代国诈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盘石之囤。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议封建。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念诈,声色甚厉,以不敬免。明年,征授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每有评议,玄龄等不能抗。玄龄、魏征、温彦博尝有微过,瑀劾之,而罪竟不问,因此自失。由是罢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太宗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瑀再拜谢。魏征进而言曰:“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太宗悦其言。瑀请出家,太宗谓曰:“甚知公素爱桑门,今者不能违意。” 瑀旋踵奏曰:“臣顷思量,不能出家。”太宗以对群臣吐言,而取舍相违,心不能平。瑀寻称足疾,时诣朝堂,又不入见。二十一年,从幸玉华宫,遂疾于宫所,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萧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与沙门难及苦空 难:辩论
B.必赐升御榻升:登上
C.及太宗临雍州牧 临:驾临
D.颇为时议所少 少:非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萧瑀“端正”“守道”的一组是(3分)
①乃作《非辩论命论》以释之
②孜孜自勉,绳违举过
③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④遂上封事论之
⑤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
⑥时诣朝堂,又不人见
A.②④⑤ B.①⑤⑥C.①②③ D.③④⑥
6.下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瑀深受皇帝的信任,被视为心腹。高祖在位时,各项政务都要咨询他并让他掌管;太宗即位后,甚至把事关国体的大事都摊开来向他请教。
B.萧瑀有时执 法过于武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他曾经不加详查,就检举仅仅犯了一些微小过失的房玄龄、魏征、温彦博,因而又一次被罢免了官职。
C.萧瑀的一片赤诚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唐太宗用“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这样的诗句高度评价萧瑀,而且认为他的正直的品格自古贤臣无出其右。
D.萧瑀早年爱好佛教,晚年有出家之愿。他曾经向唐太宗郑重提出了这个请求,也得到了太宗的允许,但他随即就改变了主意,这让太宗心里非常不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忿诤,声色甚厉,以不敬免。
(2)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怒之以劲。
参考答案
4.C(“临”在此处意为“亲自担任,当时李世民并非皇帝)
5. C(本文中的“端正”“守道”,是指行事正直,格守正道。据此,(4)是因为自己受到冷落而上奏皇帝;(5)只是表明他能言善辩(6)是他情绪消沉的表现。均不符合题意)
6. B(萧瑀弹劾房玄龄等,不能表明他执法过于武断;“不加详查”的说法也没有根据)
7. (1)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严厉,以不敬罪被免官。(关
键词“坐”“忿诤”“上”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子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关键词“逆”“特”“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萧瑀,字时文。幼年因幸行闻名。积学作文,端正梗直,常常修行佛法,每每与僧人辩论苦空,定能达到微妙的境界。曾看到刘孝标的《辩命论》,憎恨他损害先王之教,迷乱性命之理,于是作《非拼命论》来用阐释自已的观点。高祖平定京城,武德元年,升任内史令。高祖依托他做心腹,凡各项政务,无不咨询于他并请他掌管。高祖每次上朝处理政务,一定赐他登坐皇帝御座,称呼他“萧郎”。萧瑀用勤恳来自勉,约束违纪,检举过失,人们都畏惧他。等到太宗亲任雍州枚,任命萧瑀为州都督。高祖经常有敕命发下,可中书省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说:“今tian6*皇朝刚刚奠基,事情涉及安危存亡,远方如存疑忌,恐怕丢掉时机。近来每次接到一道敕命,我一定要勘察审核,如果与从前救命相互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萧瑀认识事理有时偏颇,而执法渐渐苛刻,当时议论的人大多有些不满。房玄龄、杜如晦刚刚执政,疏远萧瑀亲近封伦。萧瑀内心不平,于是递上加封的奏章论辩此事,而言辞稀疏似被冷落。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功高,萧瑀因此触犯了圣意,被罢免回家。不久,任特进、太子少师。太宗曾对萧瑀说:“朕要使子孙繁衍基业长久,国家永远安定。有什么办法?”萧瑀回答说:“臣考察前代国家命运长久的原因,没有比分封诸侯来作为稳固的基石更好的办法了。”太宗认为对,开始商议封邦建国。不久因与侍中陈叔达在皇上面前激烈争辩,声色很产厉,以不敬罪被免官。第二年,被征招入朝任御史大夫。与宰相参议朝政,萧瑀能言善辩,每次有评议.房玄龄等人无法辩驳。房玄铃、魏征、温彦博曾有小的过失,萧瑀检举他们,但罪责到底未加追究,因此自己感觉很失落,也由此被罢免了御史大夫,不再参预朝政。太宗赐给萧瑀诗说:“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对他说:“你恪守正道,耿直不贰,古人都没有超过你的。”萧瑀拜了两拜表示感谢。魏征进而说:“知果臣子因为严格执法而违逆众议,圣明的君主会认为他忠诚而宽恕他;如果臣予因为保持气节而孤高出众,圣明的君主也会因他刚劲而宽恕他。”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萧瑀请求出家为僧人。太宗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向喜爱佛教,今天不能违背你的意愿了。”萧瑀紧接肴上奏说:“臣近来考虑,不能出家为僧人。”太宗认为萧瑀面对群臣吐露此语,却又取舍前后互相违背,内心不平。萧瑀不久又称脚有病,有时到朝堂,又不入内拜见。二十一年,跟随太宗驾临玉华宫,得病在玉华宫的住所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旧五代史原文: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豪累为从事,天福中,授
- 《六一居士传》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其文主要自述作者晚年生活的情趣,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表达
- 《易经彖传下夬》 文言文解析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
- 《宋史·杨亿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宋史·杨亿传》原文及翻译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
-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 文言文《尚书商书微子》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小师。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 《说苑·敬慎》刘向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②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
- 文言文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的阅读答案及翻译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捡,造
-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
- 文言文王祥事后母原文及翻译王祥事后母,一篇讲述让人孝顺父母的小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文言文王祥事后母原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原文王祥事后母
- 苻子原文: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 ,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④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
- 高考语文复习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技巧参考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呢?语文网的编辑就为大家总结了快速
- 宋史原文:荆嗣,乾德初。应募为控鹤卒,从李继勋讨河东。继勋择悍勇百人,间道截洛阳寨。嗣出行间请行,手斩五十余级,贼焚寨宵遁。贼数千夜来薄寨,
-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
-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案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
- 王阳明原文: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
-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节选·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
- 贾谊原文: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
- 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
- 李生论善学者:文言文练习题【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