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8-10 11:11:12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
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积而今六十岁矣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如山东省1999年的中考试题,除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外,选择了两段文言文,设计了“文言文阅读”共七道题,占全卷的10%,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语句翻译和文意理解等内容。其他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大部分也采用了这样的命题形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晋书原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
- 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
- 元史原文: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
- 胡麻文言文《本草衍义》曰:“止是脂麻也”。《齐民要术》:胡麻,汉张骞从外国得胡麻子,今俗人呼为“乌麻”,非也。案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
- 超然台记文言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
- 初二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参考·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
- 宋史原文: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置不问。州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
- 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
- 论慎终(节选)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
- 截竿入城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是截竿入城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 喜雨亭记苏轼[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
- 送钱秀才序秦观去年夏,余始与钱节遇于京师,一见握手相狎侮,不顾忌讳,如平生故人。余所泊第,节数辰辄一来就,语笑终日去。或遂与俱出,遨游饮食而
- 刘大櫆原文: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
- 文言文龙井提名记翻译和赏析《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
- 前出师表朝代:魏晋诸葛亮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悯农李绅chūn zhòng yī lì sù春 种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秋 收 万 颗 子 。sì hǎi
- 汉书原文: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
-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
- 初中文言文的成语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