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赏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8-01 00:44:47
文言文的赏析
【原文】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①,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②;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③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④,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⑤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⑥,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⑦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注释】
①知音:这里泛指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
②恨不同时: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自己不能和此人同时,后来他用武力威胁韩国,得到了韩非。又《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感叹不能与此人同时,后来他得知《子虚赋》是当时人司马相如所作,立即召见了司马相如。
③嗤:讥笑。
④“敬礼”二句:敬礼,丁虞的字;润色,修改文章。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文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文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
⑤史迁:司马迁。
⑥诮:责怪,讥讽。
⑦抑:贬低。
【译文】
知音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音乐的人又实在难遇到,碰到知音的人,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非的《储说》方才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这岂不是明白地看出了对同时的人看轻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自己休止。”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人的才能,也极力贬低孔璋,丁廙请他修饰文辞,便感叹他的话说得好,刘脩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便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这些议论里,曹植的用意也可以看到了。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并不是空话。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的谬论相视而笑。他本来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两位君主便是;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瓮。”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
【原文】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①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②,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③,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④,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⑤”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嵝⑥,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注释】
①青眸:黑的眼瞳仁。
②征:验证。
③逆:迎着。节:乐器名。
④嗟:叹。讽:诵读。
⑤“东向”二句:《吕氏春秋·去宥》有“东面望者,不见西墙”的话。
⑥乔岳:高山。培嵝:小土丘。
【译文】
麒麟、凤凰与麏子、野鸡相差极远,珍珠、宝玉与沙砾、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可观察它们的形态;然而鲁国的臣子把麒麟当做了麋鹿,楚国人把野鸡当成了凤凰,魏国人把夜光璧看成了怪石,宋国的愚客把燕地的石子当做宝珠。有形的器物容易验证考查,还发生这么多的谬误;抽象的文情难于鉴定识别,谁说容易区分清楚?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织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做到周全兼备的观察问题。喜欢慷慨的人听了昂扬的歌声便会击节赞赏,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的含蓄就高兴;喜欢浮华的人观看到绮丽的作品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特的作品就耸动。符合自己的爱好就大加叹赏朗诵,和自己的爱好相异的就感到看不下,各自执持着一隅的片面见解,要想量度多种多样的变化,正像面向东望,看不到西墙。大凡操奏千支曲子之后才能通晓音乐,观看千把宝剑之后才能识别剑器;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广博地观览。观看过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别沟水的浅。对文章轻重的评论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没有偏见,然后评论文章作品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像衡器衡量东西一样,分析文章作品才能做到明晰全面像镜子照清物品一样。
【原文】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①,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②既行,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③,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④。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⑤。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⑥,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注释】
①置辞:安排运用文辞。
②术:方法。
③“志在山水”二句:伯牙弹琴,一时志在泰山,一时志在流水。钟子期一听琴音就知道。
④达:通晓。
⑤“宋玉”句:见于宋玉《对楚王问》。
⑥其事浮浅:“其”下有“不”字。
【译文】
所以将要审查文章的情思,先要标置“六看”:第一看文体的安排是否合适,第二看文辞布置的情况如何,第三看在文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做得怎样,第四看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第五看运用事类合不合适,第六看作品的音律怎样。这个评论的方法运用了,那文章优劣便显现出来了。作者先有情思再发为言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水波去探讨作者思想感情的源头,即使很幽深也必定能使它显露出来。年代相隔遥远,虽然不能见到他们的面,但是只看到他们的文章就可以窥见他们内心的感情。难道文章十分深奥吗?怕的只是自己认识鉴别的能力太浅薄罢了。俞伯牙的志向在泰山和流水,琴音就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何况在文字上表达出来,感情又怎能隐藏得住呢?所以心的观察情理,好比眼睛看见物体的形状一样,眼光明了那物体的形状就没有不能区分的,心思灵敏那情理没有不了解的。然而世俗间迷糊的人,对内容深沉的反而抛弃,浅薄的反受赏识,这就是庄周之所以讥笑世人喜爱《折杨》,宋玉之所以伤感《阳春白雪》听的人少啊!从前屈原有话说:“外表疏落不加修饰,内心朴质,众人看不到我特异的光彩。”看到特异光彩的唯有知音罢了。扬雄自称道:“内心爱好深沉渊博奇绝华丽的辞赋。”他不喜浮浅文章的写作,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了。只有具备深刻的认识能力,看到作品奥妙的地方,那内心就必然欢快愉悦,好比春天登台远望那样能使众人快乐,好比音乐与美食能使过往的客人止步。听说兰花是国内最好的香花,喜欢佩戴它会感到更加的芬香;文章著作也是一国文明的精华,要经过欣赏分析方才能了解它的.美的所在。知音的人们,还是好好注意这些吧!
【原文】
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①。良书盈箧②,妙鉴乃订。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③径。
【注释】
①夔:舜时的音乐官。旷: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家。
②箧:箱。
③蹊:路。
【译文】
总结:
洪大的乐钟重达万钧,
只有夔和师旷才能制定。
满满一箱子的好书,
依靠卓越的鉴赏家来评订。
流荡的郑国音乐使人走入歧途,
审查鉴别请不要因它而错听。
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
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
【评析】
《知音》的“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知音”即懂得音乐。刘勰用“知音”作篇名意为: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本篇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著。
全篇分四部分:一、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贵古贱今”,好的文学批评家难于逢遇。二、讲“音实难知”。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所以做好文学批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三、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角度,从此出发来考察其作品。四、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刘勰认为无论帮助读者识别作品和促进文学的发展,都需要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相当全面地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和欣赏等问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乃”【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
- 刘元卿寓言故事原文: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
- 晏子春秋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 祖莹好学文言文翻译祖莹好学的故事你听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莹好学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祖莹好学文言文翻译原文: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 日攘一鸡的文言文翻译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文言文的阅
- 《山市》文言文赏析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毅,又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小说家,淄川(
- 袁枚原文: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
-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的内容做好文言文断句,要靠平常的积累同学们在原则上可以掌握一个基本的步骤方法。第一、要通读让你断句这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
- 高中文言文背诵技巧一、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析]
- 语智部·总序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语智部·总序作者:冯梦龙【原文】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
- 文言文西山经及其翻译西山经来自于《山海经》。《山海经》也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文言文西山经及其翻译
- 三国志原文: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
- 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廖有方(唐)范摅廖有方,元和乙未岁,下第游蜀。至宝鸡西,适公馆,忽闻呻吟之声,潜听而微惙也。乃于间室之内,见一贫病儿郎,问其疾苦行止,强而对
- 画家赵广不屈文言文及翻译画家赵广不屈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下面是画家赵广不屈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 中考涉及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文言文阅读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1
-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苏轼《超然台记》的原文以及翻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一起阅读吧!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原文】凡物皆有
- 史记原文: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
-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