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词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5-20 03:45:31
文言文中的词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第五册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六册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后来用以形容军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懋,字之美,张子良子,涿州范阳人。未弱冠,已有父风。侍子良官京东,故懋领其众,从丞相阿术军,立归德府,以其军镇之。移镇下邳,知归德府事。李璮
- 滕待制宗谅墓志铭 &n
- 旧唐书原文: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 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
-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
- 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文: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
- 陈涉世家文言文复习内容预览:课内文言文复习之《陈涉世家》一、熟记文学常识1、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
-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
- 文言文中高考实词21.道(dào)(1)名词。①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②规则,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 袁枚原文:晋温峤耻居第二流,而云松观察②独自负第三人,意谓探花辛巳,而于诗则推伏余与蒋心余二人故也。夫以云松之才之高,而谦抑若是,疑是谰语,
- 王时翔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
-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
- 总结文言文的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
- 刘义庆原文: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
- 《明史·罗喻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
- 道德经以柔克刚文言文翻译以柔克刚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道德经以柔克刚文言文翻译吧,希望大家喜欢!【道德经
- 与四弟书曾国藩澄弟左右: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
- 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食马者不知
- 《旧五代史张存敬传》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原文:张存敬,谯郡人也。性刚直,有胆勇,临危无所畏惮。唐中和中,从太祖赴汴,以其折节,颇见亲昵,首为右
-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 悬赏纳谏 【原文】 越王勾践栖①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