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1-13 20:18:52 

标签:

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翁登泰山》文言文解析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
  • 答李端叔书(宋)苏轼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
  • 淳于诞,字灵远。其先太山博人,后世居于蜀汉,或家安国之桓陵县。父兴宗,萧赜南安太守。诞年十二,随父向扬州。父于路为群盗所害。诞虽童稚,而哀感
  • 明史原文: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
  • 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
  • 闻鸡起舞的文言文翻译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
  • 文言文廉蔺列传原文及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
  • 叶向高传 熹宗初政,天下欣欣望治。然帝本冲年①,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构杀太监王安,以次逐吏部尚书周嘉谟及言官倪思辉等
  • 《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
  •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
  •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
  •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
  • 中秋赋-文言文形体散文中秋赋(并序)敖国华时维丙申,序属中秋,诚领导之邀,县邑之墨客风尘而至;逢佳节之期,酒乡之骚人匆忙而往。瞻烈士之墓,览
  • 许秀才传(清)魏禧许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
  • 小学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以下是小编
  • 《师旷论学》,作者是西汉时人刘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刘向(约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
  • 《同学别子固》文言文翻译《同学一首别子固》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散文。散文开篇简约地介绍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
  • 马伶传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②。金陵为明之留都③,社稷百官皆在④;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⑤、游雨花台者,趾相
  •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
  •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有哪些TAG:文言文语法 文字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顷刻: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上海寿光中昊潍碱销售处  香港宝海化工有限公司  上海野马装饰建材有限公司  朝阳万仕发电子有限公司  邢台华泽阳科技有限公司  新乡维冠视界有限公司  文山奔宝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东兴安匠电子厂  上海国信压缩机有限公司  营口佐泰超声自动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