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2-01 12:29:45
柳宗元
原文: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译文/翻译:
但凡被人家毁谤或赞誉的人,也各有各的被毁谤或被称赞的原因。君子如果身居下位便会遭到很多的毁谤,如果身居上位就会受到不少赞誉;小人身居下位便会赢来很多赞誉,身居上位就会落得很多毁谤。什么原因呢?君子适宜于身居上位不适宜于居处下位,小人适宜于居处下位不适宜于身处上位。处于应处的地位便会赢得赞誉,处于不宜处的地位就会遭到毁谤。这是指的一般性情况。
但是,君子遭逢乱世,不得已而处于上位,那么,他所行之道必定会违背国君的旨意并且一定会施恩惠给人民。由于这样,毁谤便会产生于上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对上来说,该杀头该受侮辱,但人民还是会赞誉他。小人遭遇乱世而后能够混进上层社会,那么,他所行之道一定会符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由于这样,赞誉便会产生在上面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他可以受到宠爱变得富裕,但人民还是会毁谤他。君子得到的赞誉,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赞誉,而是他的善行自然表现啊;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这样说来,那些身处下位而遭到很多毁谤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愚蠢或者狡猾的人吗?身处上位而受到很多赞誉的人,难道全部都是仁慈或者聪明的人吗?那些毁谤或者赞誉他人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明智或者是长于褒贬的人吗?但是社会上的人听了就会十分糊涂。从一个庸人口中传出,便引起一群人的传播,并且由近及远四方散播。没有不信以为实的。(这样一来),岂止不知该如何对一个人加以褒贬,(并且)还被自己的好恶心理所蒙蔽,被利害关系所左右,我们又怎么能够得到评价一个人好坏的实情呢?
孔丘先生曾说过:“不如乡里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就喜欢他,乡里人认为是坏人我们就憎恶他。”好人我们很难遇到啊,可是那些毁谤君子的坏人又不少啊。那些毁谤孔子的人也不少啊,流传下来被记下来的就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还是当时的显贵啊。那些没有流传下来没有被人记着的,又不少啊。所以,身居下位的人一定会遭受困厄。到了遇着好时运得到君主的信任处于人上,功利被天下传闻,天下的人都欢天喜地地拥戴他。先前那些毁谤他的人,现在又跟从别人赞誉他了。所以,身居上位的人最易被人赞誉啊。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在上位听到了毁谤或赞誉的话再回转来探寻毁谤或赞誉的缘由,可以吗?”我说:“这怎么可以呢?不也应该考察鉴别它的出处吗?那些从善良的人口中传出来的话,可以相信;那些从丑恶的人嘴中传出的话,就不应该相信。假如我不能分辨那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么,就干脆不听(那些毁谤或赞誉的话)。如果有人对他人进行毁谤或赞誉,我一定要考察鉴别他从何处得来的消息,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全就听信他。那些牵涉到我自己的谤誉言辞,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荣耀或害怕。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强盗头子柳下跖,我又害怕什么呢?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孔丘圣人,我又荣耀什么呢?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柳宗元《谤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史记原文: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高考必考文言文名句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下面是关于高考必考文言文名句的内容,欢迎阅读!1
-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文鉴赏《寺人披见文公》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事情。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虚心纳谏,晋文公正是具有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 (
- 《百家姓.狄》文言文的历史来源历史来源「狄」源出 ;一﹕以国为氏。 据《广韶》载, 周文王之舅父为孝伯, 又称为考伯, 本为姜姓参卢氏。 成
-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借浊酒思念家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景公饮酒》原文和译文《景公饮酒》原文: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
-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
- 父子性刚文言文翻译父子性刚是中学生必学的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父子性刚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父子性刚文言文翻译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
-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 承拙斋家传[清]张惠言一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
- 文言文断句有哪些技巧对于熟知并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而言,古代文言文断句可能会比较难,一不小心就会出错。然而,为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化,不得不熟练
-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
- 论积贮疏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
- 《躁急自败》文言文训练周容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
- 西闾过东渡河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原文西闾过东渡河,中流而溺,船人接而出之,问曰:“今者欲安之?”西闾过曰:“欲东说诸侯王。”船人掩口而笑曰:“
-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为了帮 * 生更好的.复习文言文,小编整理了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请考生学习。(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张范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张范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
- 文言文以字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文言文以字用法如下。一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