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王充《论衡·艺增》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充《论衡·艺增》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1-03 15:42:02 

标签:

(一)王充《论衡·艺增》(节选)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①,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墨子哭于练丝,杨子哭于歧道,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蜚流之言,百传之语,出小人之口,驰闾巷之间,其犹是也。诸子之文,笔墨之疏,人贤所著,妙思所集,宜如其实,犹或增之。傥经艺之言如其实乎?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然而必论之者,方言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光武皇帝之时,郎中汝南贲光上书,言孝文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颂美文帝,陈其效实。光武皇帝曰:“孝文时不居明光宫,断狱不三人。”积善修德,美名流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夫贲光上书于汉,汉为今世,增益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不遭光武论,千世之后,孝文之事载在经艺之上,人不知其增,居明光宫,断狱三人,而遂为实事也。
【注释】①垂辞:指著书。②没:这里是漫过,超过的意思。
(二)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节选)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之文,笔墨之疏 疏:注释、解释
B.风格训世,事必宜广 训:教诲,教导
C.审然之语,千反万畔 审:审察
D.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 纯朴:简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审:清楚,明了。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联想已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2.借助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3.词义代入。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4.注意通假。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推测其相通的字。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C.墨子哭于练丝,杨子哭于歧道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项均作“那么”;B项前者是“以之为”,后者是“认为”;C项前者是“对着”或“向着”,后者是“被”;D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来”表承接。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7.下面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B.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C.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D.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推敲句子大意,然后再去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面是对两则选文观点的梳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充对“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的世俗是持批判态度的。
B.王充认为儒家“经艺”夸张失实之处非常典型,为世俗带了坏样,理应批判。
C.刘勰赞同孟子的只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适当的夸饰也是好的。
D.王、刘均认为“艺增”“夸饰”都要有根据并且符合事实,不能歪曲事实真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王认为儒家“经艺”“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与世俗不同,实际上是认可“经艺”的,而不是批判。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3分)
(2)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3分)
(3)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赞扬美的超过他原有的好处,批评坏的超过他原有的过失。
(2)“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3)如果做到夸张有一定的节制,修饰而不违反事实,这就可以算是美好的作品了!
解析:(1)采分点:“称”,赞美;“过”,超过;“进”,批评。
(2)采分点:“说”,解释或阐释;“以”,因为;“害”,妨害。
(3)采分点:“使”,假使或如果;“节”,节制;“诬”,虚妄或违背事实;“懿”,美好。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译文一: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说事情夸大事实,写文章著书,文辞超过真实情况,赞扬美的超过好处,批评坏的超过过失。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好奇,不奇,话没人听。所以称赞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听的人心里不痛快;诽谤人不增加他的过错,那么听的人心里不满足。听说一要夸大成十,看见百要增加成千,这使那些很简单的事,分成十种、百种复杂的事;很明白的话,变成千种、万种相互背离的说法。墨子哭练丝,杨子哭歧道,大概伤心失去根本,悲痛得离开了事实。流言蜚语,众人传说的话,出至小人的口,流传在街头巷尾之间,都是这样的。各家学说的文章,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是贤人写的,精妙思想集粹,应该符合事实了,然而有的地方还是夸大。也许儒家经书上的话符合实际吧?说话慎重莫过于圣人,儒家经书万代不变,然而有的还说过了头,夸大了事实。夸大事实都有目的,不会胡乱地、错误地把少的说成多的。然而一定要评论,正是为了说明经书上的夸大跟传说的夸张是不一样的。经书上的夸大不是少数,略举比较明显的,让模糊迷惑的人,观读采纳,能够开通思想,理解觉悟。
汉光武皇帝的时候,郎中汝南人贲光上书,说汉文帝时住在明光宫,整个国家只判了三个人的刑。这是在称颂赞美汉文帝,陈述他的功绩。光武皇帝说:“孝文的时候不住明光宫,全国判刑也不只三个人。”积善事修德行,美名传扬,这是因为君子讨厌处在众人所指的地位。贲光上书在汉朝,汉朝就是当代,夸讲功德称颂美名,尚且超过事实,何况上古的帝王离现在久远,都是贤人从后代对他们进行赞扬陈述,不符合实际脱离本来情况的,当然就更多了。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驳斥,若干代之后,汉文帝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的事记载在儒家的经典上,人们不知道它是被夸张的,那么汉文帝住在明光宫,全国只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终于会成为真实事情了。
译文二: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微妙的道理不易说明,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具体事物虽容易描写,用有力的文辞更能体现出它的真象。这并不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有难有易。所以从开天辟地以来,凡是涉及声音状貌的,只要通过文辞表达出来,就有夸张和修饰的方法存在;即使是《诗经》、《尚书》中那种雅正的语言,为了教育读者,所谈的事例一定要广博,因而在文辞上也就必然有超过实际的地方。所以《诗经》里面谈到高就说山高到天上,谈到狭就说河里容不下小船;谈到多就说子孙无数,谈到少就说周朝的百姓死得不剩一个。《尚书》里面讲到洪水包围丘陵,就有淹没天空的说法;讲到殷王的士兵叛归周人,就有杀得流血可以浮起舂米槌的记载。这些虽不免过甚其辞,但对于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却并无妨害。再如猫头鹰的叫声本来是难听的,怎能真像《诗经·鲁颂·泮水》中说的,因为它栖在泮水边的树上而变得好听起来了呢?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能真像《诗经·大雅·绵》里面说的,因为生长在周国的平原上而变得糖浆似的甜呢?实在因为作者有着深刻的赞扬的意图,所以在文义上有所夸饰。伟大的圣人将它采录下来,作为后世的典范。因此孟轲曾说过:“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然而如果夸饰能够尽量抓住事物的要点,恰到好处,那读者的共鸣就会蜂拥而起;如果夸张违背了事物的常理,那语言和实际便会两相乖违了。倘若能够斟酌《诗经》《尚书》这些经典深远的旨意,剪除去掉扬雄、司马相如这些辞赋家过分的形容,使夸张有一定的节制,修饰而不虚假,那也可以算是美好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文言文翻译试题及答案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选择每题2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7—20题(8分)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
  • 庄子说剑原文:昔赵文王喜剑(1),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2),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3)。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4)。
  • 王粲强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
  • 方山子传的文言文以及答案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
  • 新唐书原文:齐澣,字洗心,定州义丰人。少开敏,年十四,见特进李峤,峤称有王佐才。开元初,姚崇复相,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数讽崇年老宜避位。时
  • 《百家姓魏》文言文作者:佚名历史来源「魏」源出 ;一 ;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与练习题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一、 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
  • 初中中考文言文习题及答案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
  •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赏析【作品介绍】《司马错论伐蜀》记述了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经过这场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
  • 《明史·陈登云传》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
  • 扫除天下文言文翻译扫除天下出自《后汉书·陈蕃传》,比喻将恶人清除,使社会太平。下面是关于扫除天下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选文:蕃年十
  • 文言文阅读《陈涉世家》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语文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有可能增加。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文言文
  • 宋书原文: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也。颙年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羸患。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
  • 高考文言文备战巧妙方法一、基本 方法 :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
  •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
  • 《高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
  • 《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导语:对文言文《孟母不欺子》的翻译,有兴趣的可以进行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
  • 高三优秀文言文知我者唯有朋友焉天降我于人世,我受赋于天之命,命我孝父母也,敬师长,爱同学也。孝中知父母,敬中晓师长,爱中揣同学,人与我赋予同
  • 《百家姓·符》文言文《百家姓·符》作者:佚名历史来源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上海寿光中昊潍碱销售处  香港宝海化工有限公司  上海野马装饰建材有限公司  朝阳万仕发电子有限公司  邢台华泽阳科技有限公司  新乡维冠视界有限公司  文山奔宝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东兴安匠电子厂  上海国信压缩机有限公司  营口佐泰超声自动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