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8-26 03:27:50
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
导语:“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文言文的原文、译文以及解读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解释】
1.严师,以师为尊,尊敬老师。
2.道尊,以道为尊,尊重知识。
3.不臣于其臣者,对于下属,却不把他当作下属看待。
4.尸,祭主,执掌祭祀的人。
5.诏,告诉,教授。
6.北面,称臣,行下属礼节。
【译文】
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
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解读】
第十四章要求国家最高领导人做尊师的典范。
首先,国家的领导人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念。有学习需求的领袖,才有可能注意到教师职业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才会对于尊师有切身的体验。
尊师重道,从国家的领导人开始做起。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中国古代,贵为人主的国君或皇帝,他的身边都要设有“翰林”一类的人作他的老师,备极尊师礼仪。最著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注重学习,尤其打下江山以后,为了守住江山,他更加重视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在渴求新知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教师是“人之模范”、“先醒者”、是与皇帝、父母并称“人中三尊”。于是,他把尊重教师作为国家风尚大力提倡,大力培养。
他身体力行,为天下垂范。拜魏征为师,从谏如流,探病问疾;拜李纲为师,专赐步舆,抬送进出;拜张嗣宗为师,举行大宴,宫中谢师,恭敬礼加。
他教育皇室子弟尊师,严格规范。订立尊师条例,主讲尊师讲座,亲自处理忤师的偶发事故。对于忤师逆道的人事,绝不姑息。
唐太宗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里程碑——贞观之治,而且开创了励精图治的学习型社会风气之先。这些政治成就,与唐太宗尊师重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学记》的作者总结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教训,将尊师重道单列一章,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而到了中唐时期,世风日下,时弊民疾丛生,各种矛盾激化,内外忧患,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道之不传久矣”。韩愈撰文《师说》,痛陈其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以唐代兴衰为镜,是否尊师重道,几乎是判别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是否具备文明文化高素质的试金石。
2003年9月,在中国第19个教师节前夕,wen6*家6*宝看望北京教师,一日六谢全国教师,吁请全社会尊师重教;2003年11月,wen6*家6*宝的中学老师去世,他以学生的名义,向自己的老师敬献花圈,表达沉痛悼念缅怀。
出生在农村教育世家的wen6*家6*宝总理是以教师为荣的。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深情的告诉大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
wen6*家6*宝明确指出:要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要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4年9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2007年,全国教师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2009年,国家又chu6*台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新举措。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尊师重教的好风尚正在务实稳妥的建设培养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奠基未来的伟大时代里,国家的领导人为振兴“尊师重教”所作的努力,一定会在五千年文明开放的肥沃土壤上根深叶茂花繁果硕。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劝学》文言文教学方案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①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
- 张之洞传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
- 文言文《阿房宫赋》赏析《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阿房宫赋》赏析,欢迎参考~《阿
- 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文译文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
- 文言文中考考点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
-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正
- 山市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
- 渔父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 魏书原文:高祐,字子集,勃海人也。祖展,太祖平中山,内徙京师,卒于三都大官。父谠,从世祖灭赫连昌,以功拜游击将军,赐爵南皮子。祐博涉书史,好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
- 语文文言文试题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答: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
- 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导语:郑人置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词语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下面由小编为
- 元史原文:孔思晦,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丱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翌,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暑,
- 中考的文言文积累:《论语-季氏篇》《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
- 张溥嗜学文言文道理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
-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原文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
-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
- 《秦废封建》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秦废封建》原文及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