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20:30:38
高中文言文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 吴隐之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薪:柴草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寇: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革:改变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 ②乃至泉所,酌而饮之
B.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 ②饮者怀无厌之欲
C.①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B.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C.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D.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 B资:资助,供给
11.A.(所:①的地方 ②处所; 之:的;乃:竟,竟然;为:替,给)
12.A.
13.(1)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2)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3)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翻译: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象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李南楼行状文言文习题及答案乍府君讳玉,字廷佩,号南楼,娶杜氏,生一子,曰宪卿,乡进士。卒于嘉靖乙未月日,享年五十。宪卿卜以卒之年月日,葬于新
- 明史原文:赵用贤,字汝师,常熟人。举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初,授检讨。张居正父丧夺情,用贤抗疏曰:“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
- 铁杵磨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铁杵磨针》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铁杵磨针文言文原文及翻
-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导语: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
-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也。纯少有膂力,便弓马。在周,仕历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固始县男,邑二百户。从武帝平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
- 退休赋文言文欣赏五七以降,三龄母丧。兄弟仅双,父之不养,幼稚难抚,送作 螟蛉。其间甘苦,断肘袖藏。放牛五载,健体强识。七三初中,幸 遇恩师;
- 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
- 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 高中必修五文言文原文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是关于高中必修五文言文原文的内
- 敝帚千金文人相轻①,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②,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日:“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
- 宋史原文: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
-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祖绥,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
- 归有光原文: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
-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
-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
- 后汉书原文: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
- 中考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是我们考试的时候会有的,各位,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中考必背文言文,请看:中考必背文言文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
-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
- 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一、说教材(一)知识和能力要求:1.了解《汉书》传记 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
-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
